k8凯发

慢病毒载体:基因治疗的利器还是双刃剑?

发布时间: 来源:http://mp.weixin.qq.com/s/z6OvudhoemaEwik-heN6vg 浏览量:
近期,一篇最新发表的文章《Hematologic Cancer after Gene Therapy for Cerebral Adrenoleukodystrophy》显示,在接受Skysona基因治疗的67例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(c-ALD)患者中,有7名患者不幸患上了血癌,包括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(MDS)和1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(AML),再次引发了公众对Skysona以及基于慢病毒载体的基因治疗产品安全性的关注1,2
image.png

本文拟对慢病毒载体进行浅析,包括其在基因治疗中的应用,可能存在的风险及相应的应对措施,供大家评判讨论。


慢病毒载体的开展历程

慢病毒(lentivirus)载体,源自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HIV),是一种单链RNA病毒。这种载体能够将外源基因插入目标细胞的基因组中,实现目的基因的长期表达,因此成为基因编辑领域的重要载体工具。

顺利获得改造病毒基因组和更换胞膜蛋白,慢病毒已被广泛应用于科研研究。大约三十年前,慢病毒开始被探索用于基因治疗3,用慢病毒改造的细胞类型包括T细胞4、NK细胞5、造血干细胞(HSC)6等,治疗的疾病涵盖淋巴瘤、白血病、地中海贫血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。

慢病毒作为基因递送载体,其安全性已经经历了显著的改进。顺利获得限制病毒本身的复制能力和移除其内源启动子的活性,第三代自失活慢病毒载体(Self-Inactivating Lentivirus,简称SIN-LV)被开发出来。这种载体在临床应用中通常被认为是安全的,因为它们进一步降低了插入突变和激活原癌基因的风险。SIN-LV载体的设计旨在给予长期稳定的基因表达,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患者健康的潜在威胁。

基于慢病毒递送技术,美国FDA已批准上市了十余款产品7,包括广为人知的CAR-T疗法,如YESCARTA,TECARTUS,KYMRIAH,CARVYKTI等;以及多款造血干细胞产品,如SKYSONA,ZYNTEGLO,LENMELDY等。在这些产品中,明确发现可能导致白血病的案例,只有SKYSONA。为何基于同类型病毒载体开发的基因治疗产品,在临床中竟展现出不同的风险呢?下文将举例蓝鸟生物(bluebird bio)的SKYSONA及其另一款产品ZYNTEGLO,分析它们的设计理念,解释它们在安全性方面的差异。

Skysona产品介绍

image.png

美国蓝鸟生物(Bluebird bio)开发的Skysona,是一种创新的一次性基因疗法,于2022年9月取得美国FDA批准上市。Skysona针对的疾病是脑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(c-ALD)。c-ALD是一种由ABCD1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。这种病症导致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蛋白(ALDP)缺乏,从而无法正常分解超长链脂肪酸(VLCFA),引起进行性神经功能损害,是一种致死性疾病。Skysona顺利获得慢病毒载体将ABCD1基因的功能拷贝添加到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(HSC)中,以提高ALDP的产生,帮助分解VLCFA,从而阻止c-ALD的进展并保留神经功能。

实际上,Skysona可能引起白血病,在2022年FDA上市获批前,FDA专家已经清楚该风险,不过最后经过评估后,专家委员会认为利大于弊,全票顺利获得了Skysona的上市申请8,其可能致癌的风险,在产品上市时即有黑框警示,所以近期发表的研究报告只是对既往情况进行总结陈述,预计不会影响产品的正常销售。

另外,在同期的新英格兰杂志上,有另外一篇文章总结了Skysona对c-ALD患者长期的治疗效果9在32例随访的患者中,94%的患者与治疗前基线相比,未出现疾病恶化(中位随访时间为6年),81%的患者没有重大功能障碍。要知道,在Skysona出现之前,这些儿童患者通常会在2-3年内死亡。

同类慢病毒技术产品:Zynteglo产品介绍

image.png

与Skysona不同,Zynteglo是用于治疗地中海贫血症的基因疗法,也由蓝鸟生物开发,于2022年8月取得美国FDA批准上市。地中海贫血症是由β-珠蛋白基因突变引起的,这种突变导致成人血红蛋白(HbA)显著减少或缺失。重度β-地中海贫血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持续输血来维持血红蛋白水平,以缓解贫血症状,如疲劳、虚弱和呼吸急促。然而,长期输血并不能解决遗传病因,还可能导致铁过载和严重的并发症,如多器官损伤和衰竭。

Zynteglo旨在解决重度地中海贫血患者的内在基因病因。它顺利获得慢病毒载体将一个功能性的β-珠蛋白基因(βAT87Q)导入患者的造血干细胞中,补偿或替代患者体内缺失或功能不全的β-珠蛋白链,从而帮助红细胞恢复到正常的α/β珠蛋白链比例,并改善血红蛋白的功能,使患者不再依赖输血。在III期临床试验中,该疗法帮助90%的患者实现了输血独立。一项对63例接受Zynteglo治疗的患者进行的长期随访研究表明,截止2023年1月,研究的中位随访时间为5年,随访时间范围为2至9年,随访患者中未发现恶性肿瘤、插入性肿瘤或载体衍生的具有复制能力的慢病毒的病例报告10,提示Zynteglo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

讨论

蓝鸟生物同一家公司,采用慢病毒载体,针对造血干细胞,开发的两款产品(Skysona和Zynteglo),为什么在安全性上存在如此显著的差异?一个重要因素是两者在基因治疗中使用的慢病毒载体的设计不同。

Skysona针对的是致死性疾病,需要顺利获得慢病毒载体表达足够的外源ABCD1,来弥补神经系统中该蛋白酶的缺失,保证对疾病的治疗效果。因此,在慢病毒载体设计时,研究者使用了一种强大的启动子-增强子组合(MND-prom)11,以确保驱动目的基因在不同血液细胞中的高表达,足量弥补缺失的ABCD1,以实现治疗效果。强大的启动子-增强子可能会激活内源的原癌基因,同时可能引起基因表达的异常,从而增加了插入突变的风险,导致肿瘤的发生。

而Zynteglo针对的是地中海贫血,仅仅需要弥补成熟红细胞中缺失的HBB蛋白,因此,Zynteglo产品中使用的慢病毒载体,无需使用强烈的启动子-增强子序列,取而代之的是红系特定的启动子(b-prom)设计,不会激活内源原癌基因,同时能够保证外源基因表达限制在成熟红系细胞中,大大降低了可能的致癌风险12,13
image.png

针对不同的适应症

慢病毒穿梭载体采用不同的启动子驱动目的基因的表达


总结

顺利获得本文的分享,希望公众能够更加理性地看待新技术开发过程中的风险。

  • Skysona有致癌风险,但对患者获益大于风险,所以能够获批上市;
  • 基于慢病毒载体的其他产品,由于适应症的不同,慢病毒载体设计,以及其他可能癌症诱因(如清髓方案,患者前期用药)都有差异,使得患者接受治疗的风险也是不一样的;需要进行更细致的分析和判断;
  • 任何技术和产品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尤其对于个性化的基因/细胞治疗产品,还存在个体差异。出现风险后,更重要的是优化产品设计,实行监测和备选方案,同时用更多的临床数据来支持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。


参考文献

1.Duncan, C. N. et al. Hematologic Cancer after Gene Therapy for Cerebral Adrenoleukodystrophy. N Engl J Med 391, 1287-1301 (2024). http://doi.org/10.1056/NEJMoa2405541

2. 齐萱. 基因疗法致癌?7名接受蓝鸟生物基因疗法的儿童患上了血癌. 腾讯新闻,2024-10-14. http://new.qq.com/rain/a/20241014A00ZZO00

3. Milone, M. C. & O'Doherty, U. Clinical use of lentiviral vectors. Leukemia 32, 1529-1541 (2018). http://doi.org/10.1038/s41375-018-0106-0

4. Okuma, A. in Mammalian Cell Engineering: Methods and Protocols   (ed Ryosuke Kojima)  3-14 (Springer US, 2021).

5. Albinger, N. et al. Primary CD33-targeting CAR-NK cell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. Blood Cancer J 12, 61 (2022). http://doi.org/10.1038/s41408-022-00660-2

6. Cavazzana, M., Bushman, F. D., Miccio, A., André-Schmutz, I. & Six, E. Gene therapy targeting haematopoietic stem cells for inherited diseases: progress and challenges. Nat Rev Drug Discov 18, 447-462 (2019). http://doi.org/10.1038/s41573-019-0020-9

7.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. Approved Cellular and Gene Therapy Products. Office of Therapeutic Products,2024. http://www.fda.gov/vaccines-blood-biologics/cellular-gene-therapy-products/approved-cellular-and-gene-therapy-products

8. Kingwell, K. Lentiviral vector gene therapies come of age with two FDA approvals. Nat Rev Drug Discov 21, 790-791 (2022). http://doi.org/10.1038/d41573-022-00176-1

9. Eichler, F. et al. Lentiviral Gene Therapy for Cerebral Adrenoleukodystrophy. N Engl J Med 391, 1302-1312 (2024). http://doi.org/10.1056/NEJMoa2400442

10. Thompson, A. A. et al. Sustained Efficacy, Safety, and Improved Quality of Life in Adult and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Transfusion-Dependent β-Thalassemia up to 9 Years Post Treatment with Betibeglogene Autotemcel (Beti-cel). Blood142, 1102 (2023). http://doi.org/http://doi.org/10.1182/blood-2023-174068

11. Cartier, N. et al.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Gene Therapy with a Lentiviral Vector in X-Linked Adrenoleukodystrophy. Science 326, 818-823 (2009). http://doi.org/doi:10.1126/science.1171242

12. Negre, O. et al. Gene Therapy of the β-Hemoglobinopathies by Lentiviral Transfer of the β(A(T87Q))-Globin Gene. Hum Gene Ther 27, 148-165 (2016). http://doi.org/10.1089/hum.2016.007

13. Negre, O. et al. Preclinical evaluation of efficacy and safety of an improved lentiviral vector for the treatment of β-thalassemia and sickle cell disease. Curr Gene Ther 15, 64-81 (2015). http://doi.org/10.2174/1566523214666141127095336




分享:
info@winsapk.com